关于鬼谷子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辩证看待,而他被古人“摒弃”的现象则与儒家正统观念的冲突密切相关。以下从两方面展开分析:

一、鬼谷子是“好人”还是“坏人”?——辩证看待其历史角色

鬼谷子(相传姓王名诩)是战国时期隐居鬼谷的纵横家创始人,其思想核心集中于《鬼谷子》一书(内容多为弟子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的权谋策略)。评价他不能简单用“好坏”二元划分,而需从其思想本质和历史影响入手:

1. 思想本质:现实主义的“谋略智慧”,非道德评判

鬼谷子的学说聚焦于“纵横捭阖之术”,核心是通过洞察人性、揣摩心理、运用谋略实现目标(如外交联盟、政治博弈)。他强调“反应”(倾听与回应)、“内楗”(建立信任)、“抵巇”(把握矛盾)等技巧,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而非道德教化。例如,他主张“口者,心之门户也,智谋皆从之出”,强调沟通与策略的重要性,这在复杂的战国乱世中,是生存与竞争的现实需要。

这种思想本身不涉及“善恶”——它像一把工具,既可用于推动国家统一(如张仪破合纵助秦称霸),也可能被用于权谋倾轧(如苏秦合纵中的权术手段)。因此,鬼谷子更像一个“谋略导师”,而非道德标杆,其价值在于提供应对复杂局势的智慧,而非定义“好人坏人”。

2. 历史影响:乱世中的“实用价值”,争议伴随实践

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混战,传统道德(如儒家“仁义”)难以解决现实生存问题。鬼谷子的纵横术为士人提供了“以智谋取功名”的路径: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助秦破合纵,都是其思想的实践成果。从结果看,这些策略客观上加速了战国格局的演变,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但争议也正在于此:纵横家为达目的常不择手段(如欺骗、背叛、利用矛盾),与儒家“诚信”“仁义”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例如,苏秦曾同时游说六国,却暗中被秦国收买;张仪以“商於之地六百里”欺骗楚怀王,导致楚国大败。这些行为让后人将鬼谷子思想与“权谋诡诈”绑定,进而质疑其道德立场。

二、鬼谷子为何被古人“摒弃”?——儒家正统下的思想排斥

古人(尤其是汉代以后的儒家学者)对鬼谷子的“摒弃”,并非否定其智慧,而是因其思想与儒家构建的“正统价值观”存在根本冲突。具体原因可归结为三点:

1. “重利轻义”:与儒家“义利观”对立

儒家核心是“重义轻利”,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主张以道德(仁、义、礼、智、信)为行为准则。而鬼谷子思想 openly 追求“实效”与“利益”,认为“计谋者,存亡之枢机也”,只要能实现目标(如功名、国家利益),策略可以灵活变通,甚至突破道德约束。这种“功利主义”被儒家视为“舍本逐末”,将个人或国家利益置于道德之上,容易导致“礼崩乐坏”。

例如,孟子曾猛烈批评纵横家:“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滕文公下》)在孟子看来,苏秦、张仪靠“权谋”震慑诸侯,并非“大丈夫”,反而会败坏社会风气,这与鬼谷子的思想导向直接相关。

2. “权谋诡诈”:挑战儒家“诚信”原则

儒家将“诚”视为立身之本,主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而鬼谷子的纵横术核心是“揣情”“饰言”,即通过伪装、欺骗、心理操控达到目的。《鬼谷子·捭阖》明确说:“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意为通过“开口(阳)”与“沉默(阴)”的交替,试探对方真实意图,本质是一种“心理博弈术”。

这种“不择手段的权谋”被儒家视为“小人之智”。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纵横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但评价其“上无明主,下无正事,徒以口舌游说,取容诸侯,此其所以卑也”,认为其缺乏道德根基,仅靠“口舌之利”生存,是“末流之技”。唐代刘知己在《史通》中更直言:“鬼谷子者,纵横之祖也,其术以谲诈为宗,以仁义为戒,此乃奸雄之教,非君子之言。”直接将其思想定性为“奸雄之学”。

3. “隐者身份”:与儒家“入世”传统相悖

鬼谷子是隐士,其思想强调“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主张通过“隐忍”“待时”把握机会。而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知识分子应积极入世,以道德教化天下。鬼谷子的“隐”与儒家的“显”形成对比:前者是“避世谋权”,后者是“经世致用”。

在儒家成为官方正统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隐者智慧”被视为“非主流”。统治者需要的是维护伦理纲常的“君子之学”,而非教人“权谋倾轧”的“诡诈之术”。因此,《鬼谷子》在唐代被列入“兵书类”(后归入“子部·纵横家”),但始终未被列为“经典”,甚至在明清时期被部分学者视为“禁书”,担心其思想扰乱社会秩序。

结论

鬼谷子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或“坏人”,而是战国乱世中“现实主义谋略”的代表。他的思想聚焦于“解决问题”,而非“道德评判”,其价值在于提供了应对复杂局势的智慧,但也因“重利轻义”“权谋诡诈”的特点,与儒家正统价值观产生冲突。

古人(尤其是儒家学者)对鬼谷子的“摒弃”,本质是“道德理想主义”对“功利现实主义”的排斥。在儒家主导的古代社会,鬼谷子的思想因挑战“诚信”“仁义”“入世”等核心观念,长期被边缘化,甚至被贴上“奸雄之学”的标签。但这并不否定其思想的历史价值——在特定语境下,纵横术是乱世中的生存智慧,只是与儒家构建的“理想社会”蓝图格格不入而已。

AD:鬼谷神算-鬼谷子算命术-鬼谷算命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