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我们将分两部分来详细解答:第一部分是“鬼谷子七十二术口诀”的介绍,第二部分是探讨“《鬼谷子》为什么是禁书之一”。
第一部分:鬼谷子七十二术口诀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重要概念:“鬼谷子七十二术”并非《鬼谷子》原著中的内容,而是后人根据其思想精髓,结合历史案例和民间智慧,总结、提炼、汇编而成的一套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权谋策略口诀。
《鬼谷子》原著(主要是《捭阖》、《反应》、《内楗》、《抵巇》、《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等篇)侧重于理论体系和哲学思辨,语言深奥,不易理解。而“七十二术”则像是将这些高深理论“翻译”成了具体、可执行的“招式”,更像一本“操作手册”。
因此,不同版本的“七十二术”在具体条目和措辞上可能略有差异,但其核心思想都源自鬼谷子。下面我将列举其中一些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口诀,并加以解释,以窥其全貌。
鬼谷子七十二术(精选部分)解析
一、审时度势类 (核心:看清形势,把握时机)
捭阖之道
口诀: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解析: 这是鬼谷子思想的总纲。“捭”就是开放、言说、主动,属于阳;“阖”就是闭合、沉默、被动,属于阴。真正的智慧在于根据形势,灵活运用“开口说话”和“闭口倾听”两种策略。什么时候该说服,什么时候该倾听;什么时候该进攻,什么时候该防守,都需审时度势。这是所有权谋的基础。
反应之术
口诀: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解析: 这就是“以反求正”的策略。想听到对方的真实想法,自己反而要先保持沉默;想让对方张扬,自己反而要先收敛;想抬高自己,反而要先放低姿态;想从对方那里获取,反而要先给予。通过反其道而行之,来诱导对方暴露其真实意图和弱点。
揣情之术
口诀: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
解析: “揣”就是揣摩、判断。要在一个人情绪最极端的时候(大喜或大惧)去试探他。人极度高兴时,欲望会膨胀,容易暴露野心;人极度恐惧时,会厌恶到极点,容易暴露底线。这是洞察人心的关键技巧。
二、人际操控类 (核心:影响他人,掌控局面)
内楗之术
口诀: “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解析: “内楗”指建立内在的连接和信任。想要说服别人,必须先暗中揣度他的心意;想要谋划事情,必须顺应他的思路。自己心里先盘算好方案,然后公开地说明利弊得失,以此来引导和驾驭对方的意志。核心是“投其所好,顺水推舟”。
飞箝之术
口诀: “飞,谓作声誉以飞扬之;箝,谓箝持其令,勿使妄动。”
解析: 这是一种“捧杀”与控制的结合。“飞”是指用赞誉、美名来抬高对方,让他飘飘然,放松警惕;“箝”是指在他被捧起来之后,用语言或策略把他“夹住”,让他按照你的意图行事,不敢轻举妄动。先用名誉引诱,再用权力约束。
抵巇之术
口诀: “巇者,罅也。罅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解析: “巇”指裂缝、矛盾、弱点。当对方(或一个局势)出现微小裂缝时,就是你的机会。你可以选择:
塞: 帮助他弥补,以此建立恩情和信任。
却: 利用裂缝击退他。
息: 让裂缝扩大,使其自取灭亡。
匿: 控制裂缝,为己所用。
得: 趁机取而代之。
这是利用和制造矛盾来达成目的的权术。
三、谋略决策类 (核心:制定策略,果断行动)
忤合之术
口诀: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反于是,忤于彼;反于此,合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
解析: “忤”是背离、反对,“合”是联合、顺应。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你的策略必须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与甲联合,就意味着与乙对立;与乙合作,就可能要背离甲。关键在于衡量利弊,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阵营,随时准备转换立场。
决情定疑
口诀: “决情定疑,万事之机。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机也。”
解析: 决策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做决定时,要考虑五个方面:利害(公与私)、去就(进与退)、难易(成功概率)、亲疏(人际关系)、长短(时间成本)。只有全面权衡,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
总结“七十二术”:
这七十二术,本质上是一套**“人性操控手册”和“社会博弈指南”。它教人如何通过观察、分析、诱导、控制等手段,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中占据主动,实现自己的目标。其特点是极度实用、不讲道德、只重结果**。
第二部分:鬼谷子为什么是禁书之一
《鬼谷子》之所以在历史上(尤其是被历代儒家正统思想主导的王朝)被视为“禁书”或“不宣之秘”,并非因为其内容淫秽或反动,而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思想对主流的统治秩序和道德伦理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挑战儒家正统,颠覆道德伦理
儒家核心: 仁、义、礼、智、信。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基础是明确的道德准则和忠君思想。
鬼谷子核心: 利、害、术、谋。它不关心道德上的“对错”,只关心策略上的“成败”。在鬼谷子的世界里,没有永恒的忠奸,只有永恒的利益。为了达成目的,可以“朝秦暮楚”,可以“反复无常”,可以“阴谋阳谋”无所不用其极。
冲突点: 这种纯粹的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直接冲击了儒家建立的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如果人人都学习鬼谷子,那么君臣之间、同僚之间将毫无信任可言,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会随之崩塌。因此,维护统治的儒家士大夫阶层,必然要将其斥为“异端邪说”,严禁其流传。
2. 被视为“阴谋诡计”之源,威胁统治稳定
帝王之术,而非臣子之道: 《鬼谷子》的智慧,更像是最高统治者的“帝王术”,是驾驭群臣、平衡各方势力的工具。如果这种技术被臣子、甚至平民百姓掌握,他们就可能利用这些策略来揣摩上意、结党营私、蒙蔽君主,甚至策划颠覆。
“术”的可怕性: 书中教授的“揣情”、“摩意”、“飞箝”等技巧,都是洞察和操控人心的顶级手段。一个精通此道的人,可以轻易地看穿别人的弱点,并加以利用。这对于依赖“信息不对称”和“权威神秘感”来维持统治的君主来说,是巨大的威胁。他们不希望自己的臣民变得如此“聪明”和“危险”。
3. 思想过于“危险”,怕被滥用
双刃剑效应: 《鬼谷子》的智慧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安邦定国,如苏秦、张仪合纵连横,改变了战国格局;用得不好,则会祸国殃民,成为奸臣权佞祸乱朝纲的工具。
“不可示人”的秘术: 历代统治者往往希望将这种“驭人之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家法”或“秘传”,而不希望它普及化。他们担心,一旦这些思想广泛传播,会导致社会投机盛行,人人自危,最终破坏稳定。因此,将其列为禁书,限制其传播范围,是一种“维稳”手段。
4. 作者身份神秘,缺乏“正统”光环
鬼谷子其人: 历史上对鬼谷子的记载语焉不详,他更像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众多战国风云人物的神秘导师。这种“隐士”身份,使得他的学说缺乏像孔子、孟子那样的“圣人”光环和“正统”传承。
非主流学派: 鬼谷子思想属于纵横家,与儒、道、法等主流学派相比,其影响力更多体现在实际的政治军事操作中,而非理论建构和教化民众。在“独尊儒术”后,这种非主流、重实利的学派自然受到排挤和打压。
结论
《鬼谷子》之所以是禁书,不是因为它是“坏书”,而是因为它“太真实”、“太强大”、“太危险”。
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和权力的运作规律。它撕开了儒家温情脉脉的道德面纱,露出了社会丛林中赤裸裸的利益博弈本质。
对于统治者而言,它是需要小心掌控的“屠龙之术”,怕被“恶龙”所用。
对于儒家士大夫而言,它是动摇社会根基的“洪水猛兽”,必须加以抵制。
对于普通人而言,它是一面镜子,既能让你看清世界的复杂,也可能让你陷入算计的漩涡。
因此,尽管被列为“禁书”,但《鬼谷子》的智慧从未真正消失。它一直在帝王将相的案头、在权谋家的心中秘密流传,至今仍对政治、商业、外交等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它的价值不在于教人“使坏”,而在于提供了一种深刻理解人性和社会的独特视角,让人在复杂的世界中,能多一份清醒和自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