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鬼谷子”这本书是否应该被“不建议看”以及它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禁书”,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内容解读以及不同时代和社会环境下的看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为什么有人不建议看《鬼谷子》?

强调权谋和诡诈: 《鬼谷子》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纵横捭阖、游说辩论、谋略权术的。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言语、手段来影响他人、控制局面、达成目的。在一些人看来,这些方法过于强调技巧和利益,甚至不惜使用欺骗、操纵等手段,缺乏道德约束,容易让人变得心机深沉、不择手段。

可能被滥用: 书中的策略如果被用在不良目的上,比如政治倾轧、商业欺诈、人际关系的算计中,可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人担心普通人看了之后,可能会学坏,用于不正当的竞争或人际关系处理。

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现代社会更强调诚信、合作、公平竞争和真诚沟通。《鬼谷子》中的一些策略,如“揣摩人心”、“以利诱之”、“以言激之”等,与现代提倡的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冲突。

“术”重于“道”: 相比于儒家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道家追求的自然无为,《鬼谷子》更侧重于具体的“术”——即方法和技巧。这种实用性、功利性过强的特点,在崇尚道德和理想主义的文化背景下,可能会受到质疑。

《鬼谷子》为什么被称为“禁书”?

“禁书”这个说法,需要分情况来看:

历史上的限制: 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政治环境下,统治阶级可能会对《鬼谷子》这类涉及权谋、可能威胁统治稳定的书籍进行限制或禁止。原因在于:

威胁统治: 书中关于如何游说君主、离间君臣、合纵连横的策略,如果被心怀不轨的人掌握,可能被用来颠覆政权或制造混乱。

维护秩序: 统治者希望臣民遵守秩序、忠君爱国,而《鬼谷子》的某些内容可能被视为鼓励叛逆、投机取巧,不利于社会稳定。

需要举例: 虽然不像《天工开物》或某些涉及军事机密的书籍那样有明确的官方禁毁记录,但在强调“忠君”和“秩序”的某些朝代,这类过于强调个人权谋和利益的书,确实可能受到官方或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制,不被鼓励传播。

民间或文化层面的“禁忌”: 有时候,“禁书”更多是一种民间说法或文化上的标签,并非官方明令禁止。这可能源于:

内容的“危险性”: 人们普遍认为这本书教人“坏”的东西,看了会变坏,所以“不宜”阅读,尤其是对年轻人。

神秘色彩的渲染: 鬼谷子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他的弟子如苏秦、张仪等都在战国时期搅动风云。这种神秘感和书中内容的“高深莫测”,也让这本书带上了某种“禁忌”色彩。

总结:

不建议看《鬼谷子》,主要是因为其内容侧重于权谋诡诈,可能被滥用,且与现代主流价值观存在一定冲突。

称其为“禁书”,更多是指它在某些历史时期可能因政治敏感性或对社会秩序的潜在威胁而受到限制,或者在文化层面上被视为“教坏”人的书而受到排斥。但并非像《推背图》或某些明确被官方销毁的书籍那样有严格的官方禁令记录。

如何看待《鬼谷子》?

其实,对于任何古籍,都应该采取批判性阅读的态度。《鬼谷子》作为一部反映战国时期社会现实和思想智慧的重要著作,它揭示了人类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逻辑和心理活动,对于理解历史、洞察人性、学习沟通和谈判技巧,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在于读者如何去理解和运用其中的智慧,是取其精华(如洞察人心、有效沟通),还是学其糟粕(如不择手段、玩弄权术),这取决于读者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

因此,与其简单地说“不建议看”或“是禁书”,不如更深入地了解它的内容、背景和不同角度的评价,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是否阅读以及如何阅读。

AD:鬼谷神算-称骨算命-算命批命-鬼谷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