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是东华帝君(或东王公、华阳真人)下凡的神话人物,其身份融合了道教神仙体系与民间信仰,兼具历史人物原型与文学艺术加工的双重属性。以下从神话传说、道教体系、民间信仰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神话传说:东华帝君转世与历劫成仙

东华帝君下凡说

在道教神话中,吕洞宾被视为东华帝君(又称东王公、扶桑大帝)的化身。东华帝君是道教神话中男仙之首,掌管天下男子成仙者。传说他因凡心未泯,被贬入凡间投胎为吕嵓(吕洞宾原名),需历经劫难、立满三千功德、积满八百阴德,方可重返仙班。这一设定体现了道教“功德成神”的信仰,即神仙需通过人间修行积累功德。

钟离权点化与黄粱一梦

吕洞宾的成仙之路充满传奇色彩。据传,他偶遇汉钟离(钟离权),对方通过“黄粱一梦”点化他:梦中吕洞宾历经荣华富贵、妻离子散,最终醒悟人生如梦,唯有成仙才是永恒。此后,他拜钟离权为师,修炼内丹之术,并获授《灵宝毕法》与金液大丹,最终炼成飞剑神术,斩妖除魔、济世度人。

火龙真人授剑与情劫考验

吕洞宾的修行并非一帆风顺。火龙真人传授他“天遁剑法”,助其斩蛟治水、惩恶扬善;而牡丹仙子则以“三戏白牡丹”的传说,考验其情欲与道心。这些故事既反映了民众对神仙“惩恶扬善”的期待,也隐喻了道教“斩断烦恼、超脱红尘”的修行理念。

二、道教体系:从历史人物到全真派祖师

历史原型与神仙化

吕洞宾并非完全虚构的神话人物。道教典籍记载,他本为唐末历史人物,原名吕嵓(或作吕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北宋仁宗时期(1023-1063年),其传说开始系统化,并被官方敕封为“妙通真人”(1068年);元代再加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成为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与王玄甫、钟离权、刘海蟾、王重阳并列)。

全真派的核心地位

作为全真派祖师,吕洞宾被尊称为“吕祖”,其传世著作《纯阳剑经》被列为全真派核心典籍。道观中常设吕祖殿供奉塑像,道士尊称为“吕祖”,信众在农历四月十四(吕祖诞辰)举行“吕祖圣诞”法会,延续千年祭祀传统。

天庭职位与考试之神

在道教神话中,吕洞宾不仅是剑仙之祖,还兼任天庭要职。他被元始天尊招至玉清境当内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主管挑选仙官,并兼管五雷之令。此外,他因“纯阳帝君”的封号,被视为五文昌帝君之一,成为考试之神,庇佑学子科举顺利。

三、民间信仰:从八仙到三大神明的亲民形象

八仙核心成员

吕洞宾是八仙中最著名、传说最多的一位。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八洞神仙”,象征着“老少贫富、男女贵贱”的世间百态。其形象兼具剑仙的侠义(飞剑斩妖)与文人的风骨(诗词唱和),深受民众喜爱。

三大神明之一

在民间信仰中,吕洞宾与观音菩萨、关公并称“三大神明”,香火鼎盛。他以“丹药济人”著称,常化身商贾、文士游历人间,斩妖除魔、度化世人。例如,他曾以“瓜子金”考验并度化何仙姑,或以“三醉岳阳楼”点化柳树精,展现了“入世仙真”的济世热忱。

世俗化与地域化改造

吕洞宾的传说在明代世俗化特征显著。话本小说《吕洞宾三戏白牡丹》通过“色仙”形象,反映市民阶层对神仙的地域化改造;而“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俗语,则体现了民间对其亲民形象的认同。此外,全国现存超过200处吕祖祠庙(如山西芮城永乐宫、北京白云观吕祖殿),印证了其信仰的广泛传播。

AD:六道轮回-前世今生测试-六道轮回查询